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跟踪PVInfoLink每周报价(现货价格),2021年第一季度多晶硅料价格由51元/kg上涨至66元/kg,涨幅29%;单晶硅料价格由83元/kg上涨至125元/kg,涨幅高达51%。
据了解,210组件已获得多个权威机构高可靠性认证,其中东方日升210系列660W+组件通过了TUV南德全套可靠性测试并获得IEC认证;天合210至尊660W+系列获得了TUV莱茵IEC 61215及IEC61730证书。搬运环节,210组件相比182组件,宽度虽然增加了约60公分,但搬运方式并无太大不同,且考虑到安装通常以组件数量计算费用,210组件整体费用反而更低。
对于地面电站,根据测算,210在降低BOS成本方面表现更加优异,相同的电站规模,组件效率提高,所需组件数量就会降低,支架、汇流箱、电缆成本以及运输安装等费用也会随之减少此外,Enphase Energy筹集了11亿美元,Loanpal筹集了8亿美元;Intersect Power获得融资4.82亿美元;Loanpal的3.9亿美元证券化交易,Sunrun融资3.89亿美元。2021年第一季度,全球太阳能行业的风投资金达到14笔交易,总额为10亿美元,与2020年第四季度的12笔交易所筹集的7.73亿美元相比增长了33%。2021年第一季度宣布的20笔太阳能并购交易中,有15笔涉及太阳能下游公司,其次是3家系统平衡(BOS)公司。其中,有96%流向了太阳能下游企业,其中有10笔交易为9.9亿美元。
2020年第四季度,太阳能下游公司通过6笔交易筹集了7.48亿美元(占该季度筹集的风险投资总额的97%)。2021年第一季度有5笔证券化交易记录在案,总额达14亿美元,这是自2013年以来通过证券化融资的最大金额。210系列产品的产业链愈发完善和完整。
扩产不会肆无忌惮进入2021年之后,光伏企业扩产的脚步并未停下来。伴随着大尺寸成为主流, 182与210之争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。光伏产能过剩这一话题又被炒了起来,其实不管是光伏产业的高峰,还是低谷,产能过剩这个词都会被屡屡提起。文件还明确: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: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20.5%和23%。
中信证券相关分析认为,2022年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在200GW左右,对应所需的硅料在70万吨。据不完全统计:截至2月末,除扩产的光伏玻璃外,多晶硅累计扩产24.5万吨,硅棒、硅片超100GW,电池达33GW,组件为30GW。
王勃华预判:2021年大尺寸组件占据半壁江山,158.75占比降至5%,156.75将逐渐成为历史。那么我国光伏产业到底是不是产能过剩?扩产是不是原罪?硅料卡了产能过剩的脖2020年升级了2019年的扩产势头,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:2020年扩产总资金超3400亿,硅片、电池、组件三者扩产规模均超300GW,总规模超940GW,硅料端扩产规模则相对保守,为26.9万吨。不难理解中环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说法。该人士认为,平价时代逼着企业加速降本增效的步伐,大尺寸成为有效手段,210、182硅片应运而生,进而带动其他环节的发展和改良,乃至改造、新建。
在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方面提出,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,从2021年起,不再审批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、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,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。即使力推182的企业,其所上的新产线也是210产线。硅基、CIGS、CdTe 及其他薄膜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3%、16%、15%、15%。2021年前两个月的巨额的扩产规模并不足以支撑2021年产能过剩的言论。
随着大尺寸组件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高,各厂家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,以便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。此外,内蒙古也于2月25日发布《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(征求意见稿)》。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表示,2021年全球多晶硅供应量极限在57万-58万吨。按照此标准,仅我国2021年的硅片产能及6大组件巨头的产能即可以满足全球新增装机需求。
相关政策的出台或者为快速扩产的光伏企业、产业予以更好保护,在发展和扩产过程中,如何寻找到最为合适的平衡点,需多方面共同努力。相较而言,按照现有182、210的产能来看,并不能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,所以扩产的脚步或将继续,直至决出胜负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,硅片端,以隆基、中环为首的国内企业硅片总产量达295GW,两者占比超60%;电池端,我国有效产能将达到244GW;组件端,仅隆基、晶科、晶澳、天合、阿特斯、东方日升六组件巨头的产能超200GW。对于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,现有多方机构及个人都较为看好IHS预测为183GW,澎博预测为150-194GW,中信证券分析认为165GW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预测在150-170GW之间。两文件将从3月15日起实施。为满足市场需求,上马210设备实现向下兼容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。
某一线组件厂商相关负责人说。近期,逆变器企业、支架企业、玻璃企业,纷纷发声,声明已具备与210系列匹配的相应产品。
企业的疯狂扩产会一直进行下去么?某组件企业高管表示,扩产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,企业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,所以扩产不会一直如此疯狂。一线龙头企业凭借自身实力和底蕴,加快垂直一体化的程度,以扩产抢占市场份额;二、三线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市场份额,需要扩产,生产市场适配产品。
3月11日,工信部网站发布了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(2021年本)》和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(2021年本)》。从现有情况判断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情况,应该为产能的结构性过剩,主要原因是硅料拉了后腿。
2020年为史上最大扩产年度。如果按照2021全球新增装机165GW、容配比1:1.2、2900吨多晶硅生产1GW组件的标准计算,对应的硅料需求量为58万吨。现今部分环节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明显,而整个产业链主要受硅料限制,但随着新产能的落地,行业预判到2022年,硅料可能实现产能过剩现象。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,在近期较为有代表性的五个招标项目中,总招标容量近15GW,大尺寸(210/182)组件占比近77%,达11.2GW。
该负责人表示,虽然原有部分产线可以进行升级到182产线,但已几乎是极限,占比很小。由此不难发现,囿于多晶硅供应量,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量理论上的高点是在165GW,所用组件为198GW。
落实到其他几个主要环节来看,则似乎能够更好支撑这一观点。相关政策给予扩产套上了紧箍咒。
大家努力扩产,也是对未来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充满了信心,否则不会砸钱的。而进入2021年各项招标也印证此观点
进入3月,特变、隆基、晶澳等企业,纷纷发力扩产。落实到其他几个主要环节来看,则似乎能够更好支撑这一观点。硅基、CIGS、CdTe 及其他薄膜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3%、16%、15%、15%。该负责人表示,虽然原有部分产线可以进行升级到182产线,但已几乎是极限,占比很小。
而进入2021年各项招标也印证此观点。对于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,现有多方机构及个人都较为看好IHS预测为183GW,澎博预测为150-194GW,中信证券分析认为165GW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预测在150-170GW之间。
近期,逆变器企业、支架企业、玻璃企业,纷纷发声,声明已具备与210系列匹配的相应产品。一线龙头企业凭借自身实力和底蕴,加快垂直一体化的程度,以扩产抢占市场份额;二、三线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市场份额,需要扩产,生产市场适配产品。
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,硅片端,以隆基、中环为首的国内企业硅片总产量达295GW,两者占比超60%;电池端,我国有效产能将达到244GW;组件端,仅隆基、晶科、晶澳、天合、阿特斯、东方日升六组件巨头的产能超200GW。210系列产品的产业链愈发完善和完整。